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

【学者学术信息】
发布时间:2018-05-18 作者:科技处

《江苏高教》2018年第5期1-6刊登我校校长刘献君理论文章“创新教育空间”一文。全文如下:

   摘要:社会文化因素和情境对学习、教育至关重要,任何学习和教育都离不开空间。空间的教育性体现在:空间充当了教育的角色,教育通过空间来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创新教育空间,要创新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空间,创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创新可供选择的制度空间,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

观点扫描

●教育空间是人们为教育所创设的空间。教育空间的功能是育人,具有自身的特点。教育空间既要有界限,又必须是开放的;既要令人愉快又要有紧张的气氛;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积极吸收团体的意见,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就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和文化环境。空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场所,是生命之家,是创造的舞台。

●创新教育空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创新教育空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空间,创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创新可供选择的制度空间,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

/刘献君

作者简介/文华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18年第5期1-6

关键词/空间;学习空间;教育空间;创新教育空间

社会和文化是学习的资源;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学习是在社会场景中进行的,学习具有情境性。社会文化因素和情境对学习、教育至关重要,任何学习与教育都离不开空间。空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场所,是生命之家,是学习、创造的舞台。教育,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空间。

一、认识空间

空间对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空间之中,但对空间的科学认识却不足。创新教育空间,首先要认识空间。

对于空间,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空间观;空间与时间紧密相联,难以分割;教育空间具有自身的特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空间的解释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

哲学大辞典对空间的解释是,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是一切物质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标志。

从物理学来看,空间是宇宙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实”和“空”都很重要。以盖房子为例,地基、墙壁等为“实”,房间为“空”,“实”是为了“空”,盖房子是为了创建能住人的房间。

从哲学来看,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在互联网上,空间是指存放文件的地方。

在空间内,物体存在与事件发生,均有相对的位置、方向。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和人类干预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空间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空间观”和“关系空间观”。容器空间观认为空间是一种实在,物质存在于其中,静止地占据着一个位置或通过运动改变自己的位置[1]。典型代表就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观”。中国古代一般将空间称为“宇”,这也是容器空间观的典型表现。“关系空间观”则认为,空间实质上是个体和事物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指个体的度量、各得其所的场域和它们的共处、共生以及充实、充足的展开。典型代表是莱布尼茨和爱因斯坦的相对空间观。他们认为,空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空间为事物所有,没有单独的虚空。关系空间观强调,空间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个体就没有空间,任何东西对空间的影响,都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2]。这种观点,对指导教育,特别是个性化教育很有助益。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两者不可分。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时间是一维的,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空间才能存在。从关系空间观看,空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场所,时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过程;空间是生命之家,是创造的舞台,时间是创造的过程和耐心的磨炼[3]。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都是物质存在的属性,时间是物质的“持续”属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属性,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空间。

教育空间是人们为教育所创设的空间。教育空间的功能是育人,具有自身的特点。教育空间既要有界限,又必须是开放的;既要令人愉快又要有紧张的气氛;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积极吸收团体的意见,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1.既要有界限,又必须是开放的

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是无序的空旷。但有界限不等于封闭,不等于不与外界交流、交往,不等于空间固定不变。以牧羊犬为例,牧羊犬的职责有四个方面:划定羊群吃草的范围(空间);把失去的羊找回来;阻拦进入羊群的掠夺者(如狼、虎);当草吃完了,转移到新的空间。教学中的空间,也大体如此。

2. 既要令人愉快又要有紧张的气氛

在学生的学习空间中,师生要平等、互爱,学生有休息、思考的空间,令人心情愉快。但在学习中,进入思考、研究之后,又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具有紧张的气氛。

3. 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积极吸收团体的意见

在学习空间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为老师、同学的意见所左右;又要善于倾听老师同学的意见,并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放弃自己的错误意见,不断走向真理。

4.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具体与抽象、具体事物与一般概念是紧密相联的。教学往往从具体出发,达到抽象。如从一粒沙来认识世界,从一棵树来认识森林,从身边的事来认识世界。一部文学巨著,总会有精彩段落;一段历史总会有重大事件;一种哲学总会有中心思想。教学中抓住“段落”“重大事件”“中心思想”,给学生留有空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达到抽象。

二、空间的教育性

对于教育而言,空间十分重要。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忽视空间,不重视空间,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空间的教育性缺乏认识。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性,因为空间的存在,事物才可以发生变化。同理,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变化、发展、成长,教育离不开空间。空间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充当了教育的角色

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就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条件和文化环境。空间是个体和事物依存的场所,是生命之家,是创造的舞台。

人们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和教育。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荀子·劝学》所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孔子家语·六本》所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是这个道理。“孟母三迁”的典故中,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有一个好的环境、空间,将家多次迁移,亦是这个道理。

著名哲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即泡菜坛子里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学校所培养人的素质,取决于学校的文化。形象地说明了空间对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具有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的建筑、设施,以营造教育的情境。西周中央设置的辟雍,圆形校址,围以水池。“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后来的太学、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书院,无不注重教育空间的设置。书学之地,文化隆盛,后人进入古人留下的教育空间遗址,无不肃然起敬,深受教化[4]。现代大学的礼堂、图书馆、教学楼、科技馆、树林、草地、人文景点、教室、走廊,无不具有教育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在不断地创新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空间,如美国的“大学生资源中心”,日本的“大学生支援中心”,同时,努力改造图书馆、教室,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起来,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5]大学就是要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架起一座桥,建立一个舞台,提供交往、交流的空间,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成长。在教育中,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交往。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天性。”苏联教育学家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具体的个人的活动形成的。这种活动或是在公开的集体条件下,即在与周围的人的协同和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或是在面对周围的对象世界的情况下进行的。”[6]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是在个体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个体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间的交往不仅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深对道德规则的认识,而且在相互评价中不断发展自我的评价能力。20世纪后期,西方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兴起。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生活在共同体中,借助符号与其他主体进行交往,从而传达和建构知识。学习是在共同体中通过协商进行知识建构。教育交往的功能主要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道德品质的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生在教育交往这一空间中成长。

2.教育通过空间来实现

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性,因为空间的存在,事物才可以发生变化。教育是帮助学生变化、成长、发展,需要空间,只有通过空间才能完成。

首先,开展教育,需要相应的场所。如,上课需要教室,阅读需要图书馆,体育需要体育馆、操场,实验需要实验室,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也需要相应的场所,上网需要网络空间,等等。

其次,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产出科学研究成果,需要相应的空间。有了诗性的空间,方可诗意地栖居;有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方可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有了审美的空间,方可产生艺术的熏陶作用;有了富含文化的空间,方可成为真正的教育空间[7]。因此,各种各样的教育空间应运而生,如世界各国的书院空间、沙龙空间、创客空间、工作坊、习明纳、慕课等等。笔者所在的文华学院创设的潜能导师、周日晚点评、寝室小讲堂等等,也是为学生创设教育空间。影响深远的控制论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罗森勃吕特领导的一个学术沙龙,由于该沙龙每月1次在哈佛大学的餐厅举行,所以控制论被称为“餐桌上的思想火花”[8]。

再次,学生成长需要精神空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物质空间,也需要精神空间。精神空间是人的思想活动所需要的空间。精神空间的创设,涉及很多方面,例如通过制度的调整与创新,给学生创设独处的空间,自由思考的空间,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空间,等等,需要我们深入去探索。

3.个性化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

任何教育都需要回到个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个人成长的问题最终只能由自己解决。个体自我成长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心灵,在于心灵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正是这种欲求,激发了个体自我成长的力量,引领个体自我成长的方向。

每个学生的潜能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经历不同、思想基础和学习水准不同、所学专业不同、志向目标不同、未来职业理想不同,等等,因而每个同学需要的学习空间不同。学校要创设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空间,供学生选择。

三、创新教育空间

空间本身就有变化,空间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实践的变革。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十分迅速,技术的变化越来越快,由此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教育,需要不断创新空间。

创新教育空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现在大学教育空间的不足,创新教育空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适应现代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空间

高校在教学空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社会,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特征,但教学设施没有变,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要;教学设施还没有完全摆脱“经济适应型”的状态,设施粗糙,设备陈旧,校园布局杂乱。创新教学空间,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创设未来学习空间。美国学者布朗在总结关于新型学习者的相关研究后,认为新型学习者与过去的学习者有很大差别,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小组活动倾向,目标与成效导向,多任务导向,实验高度依赖网络,重体验,爱交互[9]。创新学习空间。主要是改造教学楼、教室、图书馆等。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2008年对全英16个教育机构发出700多份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发布了《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指南》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学习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根据需求灵活改变空间布局。”[10]澳大利亚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具体的设想。2005年,肯恩·费希尔博士开展了“连接学习法和学习空间”的研究,提出不同的教学法对应不同的学习空间设计方案。讲授型的课堂适合采用“秧苗式”的学习空间布局;应用型的课堂适合采用“对称式”的学习空间布局;创造型的课堂适合采用“多组圆桌式”的学习空间布局;交互型的课堂适合采用“圆桌式”的学习空间布局;决策型的课堂适合采用“会议式”的学习空间布局[11]。

2017年,笔者到美国、日本及我国的部分大学考察发现,不少大学都在着手创新学习空间,除教室逐步建成智能教室外,改造图书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图书馆改造以后,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交流区,供学生研讨、交流;二是阅读区,提供各种书籍,供学生阅读;三是深度阅读区,保持极度安静,供学习阅读、静思。

与此同时,部分大学还在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空间,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研究室功能为一体,供师生共同学习,合作提升。如美国大学的“学生资源中心”,日本大学的“学生支援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拟建“现代学生中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学习中心应达到以下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到为学生成长、发展;建成思维中心,鼓励学生仰望星空,勇于表达、交流;与自然“融为一体”,室内与室外一体,让学生感觉处于自然之中,增强中心的吸引力;各功能区有自己的特色,功能清晰,“进去以后,每个地方干什么用,一目了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现代化程度,如要有充足的电源、无线网络,并提供各国学生相互交流的条件、场所,增强国际化程度。

其次,要提升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由于我国过去经济落后,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教学设施大多处于“经济适应型”,建筑粗糙,设施陈旧,人文景点不精致,等等。近年来虽有改进,但仍然不甚理想。针对这种现况,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一加以改造,使之现代化,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

再次,要优化空间布局。部分大学校园空间布局不合理,教学区、职工生活区混杂,人流、车流同道,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这种状况也应改变,要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功能分明、井然有序的校园学习空间。

2.创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有时还是偶然的。学校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习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的大学,学生宿舍仅供学生睡觉、休息,往往呈现“脏乱差”;食堂则仅供师生进餐,吃饭时拥挤不堪,平时,偌大的食堂空无一人;校园空空荡荡,缺乏文化氛围等等。因此,要将正式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室内学习空间与室外学习空间融为一体,整体设计,优化布局,创建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在国内,宁波财经学院(原宁波大红鹰学院)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笔者曾三次到这所大学考察,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通过对全校食堂大规模的改建,建造了“工业风”“音乐风”“温馨风”“典雅风”等各有特色的自主学习空间。非就餐时间,学生可以在卡座式、休闲式、复古式、研讨式,半圆形、全员形、方形、椭圆形、随意组合形的餐桌区自主学习,研讨交流。

经过专门化改造,在宿舍大厅建造休闲研讨式读书区、研讨区、茶话区,并配套微波炉、冰箱、免费咖啡、茶叶、热水,摆放有学校提供和学生自主捐赠共享的书籍,并点缀各类绿色植物。每隔两个楼层设置一间自主学习室,内设环形座椅、方形座椅,配有网络、饰品装饰专柜、免费咖啡、茶叶、热水、电视等。

图书馆正门口摆放沙发式圆桌。一楼大厅温馨雅座式的自主学习空间,有研讨区、读书区、茶话区,提供咖啡饮料,绿化漂亮,并有书籍陈设。每层走廊设自主学习桌,并设有自主学习放映室,创客自主研讨区。

设立文化体验学习中心,中心分布为中国文化体验馆、日本馆、欧美馆、文化中心大厅与自由研讨区。

创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空间,还要创新校园文化空间。文华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提出“绿化、美化、文化”的统一,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创设良好的文化空间。根据“绿化、美化、文化”统一的思想,进行整体设计,并突出个性化教育特色。例如:

在图书馆两侧,建设“问礼”与“对话”的大型精美人文雕塑。东边是“问礼”,孔子向老子问礼;西边是“对话”,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雕塑端庄、大气,栩栩如生。教师、学生在此流连忘返,感受大师们的精神。

树木多种多样,但以红枫为特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的红叶,绚烂、热烈、美艳,是一种不变的美景。历代文人及革命者,对红枫有诸多赞赏,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霜重色愈浓”(陈毅),“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叶剑英)。每当枫叶红时,学校举办红枫文化节,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表彰积极向上的教师、学生等与红枫精神相结合。

树木、草地与自然界的现象相融,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校园建造了一片绿地,在绿地上种植了七棵桂花树。七棵桂花树,按北斗七星排列,当人们身处其中,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对图书馆、教室、办公楼进行改造,增加人文含量,为学生提供比较舒适的交往环境、学习空间。

3.创新可供选择的制度空间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辞海》),制度对高校有特殊的重要性。其重要性表现在,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制度决定和限制了人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制度激励和推动人的个性发展;制度是社会变革和高等学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高等学校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如人才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科学决策制度等。以往的高等学校制度,是在过去社会变革和人才培养要求之下建立的。现在,高等学校面临国际化、信息化、大众化、市场化等,人才培养要求个性化,因而制度有诸多不适应,其问题集中表现在制度缺少选择性。个性化教育要求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这种选择空间,要有制度的保障,否则,难以落实。因此,制度也要相应地发生变革。文华学院近年来,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制度空间。

2013年10月开始,文华学院围绕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五个小组,分别到教师、学生中征求意见,清理以往的制度文本,调研兄弟院校的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修订原有制度。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校修订了《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位授予管理办法》《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16项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管理制度文件、规定,确保个性化教育空间的实现。通过弹性学制、学分置换、转专业学习等制度性安排,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我负责,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

《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在升学报考时所填专业志愿,带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进入文华学院,在潜能导师引导下,认识了自己的优势潜能、兴趣;通过专业介绍,对专业及职业方向有了自己的思考。学校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重新选择专业。每个年级学生大约有10%左右转换了专业,包括从理工科转到文、管学科,从文、管学科转到理工科。转换专业后,由于新专业适合自己的爱好、兴趣、专长,一般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位授予管理办法》。在以往的学士学位授予中,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是必备条件。经讨论,为鼓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仍然保留这一条,但同时,设置若干同等条件,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创新奖励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于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如学科竞赛奖、各种产品及软件等技术成果、专利,经学校认定后,可给予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作为学分设置及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比等的参考条件。

4.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

正如帕克·柏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所指出的,有的老师的教学被人们描述为,“盖在草原上的巨型油帆布,没有人能看见它盖着什么东西,而油帆布之下很快会变得寸草不生”[12]。因此,教师要“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更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13]。为学生创新广阔的精神空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首先,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自己的角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能够直接移植给学生,老师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孔子则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要意思是必须在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文华学院老师们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探讨教师角色,将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归结为引导者、合作者、燃灯者、发现者。

引导者。“师生关系是主导和主体关系,用‘主导’促进‘主体’发展。”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启发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明确目标,认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自主学习,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合作者。“老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一个共生体,合作者。”创设合作式课堂,使自己成为学习项目中的一员,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老师,而且是伙伴。在合作式教学中,师生共生、共长。

燃灯者。“做一个燃灯者,照亮学生的前途。”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苗,燃烧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让其熊熊燃烧。

发现者。“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教育就是“长善救失”,让学生发扬优点,矫正缺点,健康成长。

其次,创新师生交流的空间。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人的心理的形成是“在与周围的人的协同和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交往、交流,在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课堂内交流不够,课外交流更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往往局限于寝室、班级,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之间交流甚少。因此,必须为师生交流创设广阔的空间。这种交流空间,体现在课内和课外。

课内要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小组研讨等多种方式,创设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外交流十分重要,但往往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方面的差距,课堂教学有差距,但差距更大的在课外。课外交流,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能打通师生、学科、课程、校企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作业是课内课外联系的纽带、师生交流的桥梁、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教学相长的平台。作业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行为互动、精神上的深度交流,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5.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

“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性。它改变着教育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这种挑战。”[14]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规模最大的知识信息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学习和阐释知识的新工具,带来无限潜能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我们要努力创新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空间。

广泛运用QQ、微信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信息技术拉近了师生关系,提供了便捷的交流。老师们可以广泛使用QQ、微信群,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谈心、网上研讨等。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十分便捷。

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创新网络教学平台。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我们开采、利用。一方面,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阅读,还可以创造性地将其资源“碎片化”,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布置不同的作业。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知识库、成果库、音视频库、试题库等学习数据库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元化、多形式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例如,精心制作PPT、网上作业,使用软件“课堂派”进行教学,合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创客空间,有效使用手机等。

运用大数据,创新个性化教育空间。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通过大数据,建立学习分析系统,帮助学生个体开展学习。学习分析系统将教学系统、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手机网络系统、评估数据、学生调查数据等整合,建立数据平台。通过学习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和学业分析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知识模型、学习兴趣、学业状况、思维方式、潜在问题、学习结果,并预测学习未来可能。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画像,并提供给老师、学生个性化教育中参考。

创新教育空间,涉及范围广、难度大,任重道远,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创造。

【参考文献】

[1][2][3]王中江.关系空间、共生和空间解放[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2):84,85,91.
4][7]蔡先金.大学公共空间教育的审视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7(6):14,13.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北京:文汇出版社,2012:3.
6]阿·尼·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李沂,冀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2.
8]许淳熙.学术沙龙与科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6(1):76.
9][11]杨俊锋,等.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学,2013(6).
10]JISC. Designing Spac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a Guide to 21st Century Learning Space Design [EB/OL]. (2012-09- 15).http://www.jisc.ac.uk/uploaded_documents/JISClearningspaces.pdf.
12][1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14]顾明远.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8(2):27.